​古典诗词鉴赏

2023-04-10 23:58:23 来源:句子网 点击: 125

古典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12篇)

古典诗词鉴赏1

《夜行船》

古典诗词鉴赏(12篇)

不翦春衫愁意态。

过收灯、有些寒在。

小雨空帘,无人深巷,

已早杏花先卖。

白发潘郎宽沈带。

怕看山、忆它眉黛。

草色拖裙,

烟光惹鬓,

常记故园挑菜。

作者:

史达祖生卒年不详。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他的'词,长于咏物描写,用笔细腻纤巧,颇为传神。

注释:

①过收灯:过了灯节。

②潘郎:见前词《夜合花》注。

赏析:

本词因闻卖杏花而引起怀人之幽思。上片着意描绘杏花春景。初春季节,微雨轻寒深巷无人,闻卖杏花。下片写故园之思,怀人之情。常记故园挑菜,忆他眉黛春山,鬓影裙腰。而今潘郎憔悴,往事不堪回首。全词生动而又细腻地描绘了明媚的春光,如丝的细雨,怀人的意态,绵绵的相思。写得工丽倩巧,柔媚多姿。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着意在结句。杏花时节,正故园昔日挑菜良辰,顿忆鬓影裙腰之当年情侣,乃芳序重临而潘郎憔悴,其感想何如耶?上阕咏卖花,款款写来,风致摇曳,春阴门巷,在幽静境中,益觉卖花声动人凄听也。

薛砺若《词学通论》:其词境之婉约飘逸,则如淡烟微雨,紫雾明霞;其造语之轻俊妩媚,则如娇花映日,绿杨看雨。他将这三春景色写得极细致而逼真。

古典诗词鉴赏2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解答古典诗歌人物鉴赏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阅读诗歌的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诗歌。

教学难点:针对不同的题型选择恰当的答题角度。

教学方法与思路

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中归纳人物鉴赏类题复习的重点;

2、掌握阅读和解题的具体方法;

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鉴赏的两个阶段

诗歌鉴赏两个方面的内容

下面举例谈谈诗歌的鉴赏。首先看看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鉴赏。

二,主要从呈现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方面来鉴赏。

一种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容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来表现,主要是直接描写。

【例一】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请问诗中的“我”是怎样的的形象?请具体分析。

一种是完全借助景物、活动(事件)来表现人物,属于间接描写,运用衬托等表现手法。

【例二】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请问诗中是如何紧扣“怨”字来写的?

再以《新开棋轩呈元珍表臣》欧阳修为例

竹树日已滋,轩窗渐幽兴。

人间与世远,鸟语知境静。

春光霭欲布,山色寒尚映。

独收万籁心,于此一枰竞。

棋枰:音凭。指棋局或棋盘

本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请具体描述。(4分)

一种是通过诗中形象来指代所要表现的人物,即直接描绘的形象在诗内,而所要表现的形象在诗外,常常是一种代言体,用的是比喻、双关、代指、类比等手法。

【例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凭借帮助)

注:垂绥(读音“随”),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为我们展现的是_____人物形象。

三,小结

诗歌鉴赏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一、必要的诗歌知识,其二,合理的思维方法,既指思维步骤,其三,较强的审题能力,其四,必要的表述技巧。

四,练习巩固

寻陆鸿渐不遇(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xiá)。

这首诗刻画了陆鸿渐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刻画的?

古典诗词鉴赏3

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念奴娇

黄庭坚①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③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落,为谁偏照醽醁④?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⑥。

[注释]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②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③桂影: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④醽醁(línglù):酒名。⑤老子:作者自指。⑥霜竹:指笛子。

(1)本词上阙先描写断虹高挂,秋空明净,山染新绿,后想象嫦娥驾月,这是采用了____表现手法。(2分)

(2)《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注】管鲍:管仲与鲍叔牙。

《杜诗镜铨》引用王嗣奭(shì)的话说,此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

请就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情感写一段赏析文字。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这首词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分析其中一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3分)

(2)这首词是怎样描写“竞渡”场面的?请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楚江怀古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

(1)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2)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1)“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请从动、静角度分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3分)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六、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泊舟严滩①

真山民②

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蓬。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

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

【注】①严滩:即严陵滩,相传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在这里隐身钓鱼,故名。②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末进士,宋亡归隐。

(1)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首联一个“孤”字领起全诗。请具体分析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一“孤”字。(5分)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2)题。(6分)

送柴侍御丹阳送韦参军

王昌龄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丹阳郭里送行舟,送君不觉有离伤。一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日晚江南望江北,明月何曾是两乡。寒鸦飞尽水悠悠。

(1)从体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2分)

(2)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4分)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乱后

(金)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荒宿草,墟落①动新烟。

困鼠鸣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①墟落:村落一

(1)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述。(3、分)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5分)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⑴两首送别诗都写了猿声,请简要说明二者在对猿声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⑵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请对此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6分)

十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头近鬓毛。露湿秋香满地岸,向来不羡瓦松高。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①,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①青帝:分管春天的天神。

(1)郑谷的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菊花的高尚品质的?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

(2)请简要概括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

一、(1)答案:虚实结合(或虚实相生)

(2)【参考答案】

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或以景衬情)。(1分)本词上阙通过选用“断虹”、“秋空”、“万里青天”、明月等巨大而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明净、壮阔的仲秋景象,衬托诗人豪迈快意的情怀。(1分)

②融情于事。(1分)在下阙,作者叙说自己“家万里”“平生”“江南江北”,自然流露怀才不遇,到处漂泊的身世之感;但仍然带领年轻人赏月喝酒,“最爱临风笛”,从而先抑后扬,(1分)更突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豪迈乐观情怀。(1分)

二、(8分)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4分)

(2)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4分)

三、本诗从现实入笔,转而思古。“今人”重势利之交,“轻薄”非常普遍。古人则以友情为重。“此道今人弃如土”,末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象土块一样抛弃了,通过正反对比和夸张(比喻)等手法地运用,把世上真交(或“贫贱之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十分充分。吐露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或抒发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愤懑)。(手法2分,情感2分,结合原诗分析1分)

四、(1)

①比拟(1分)“飞出深深杨柳渚”将舟拟比作鸟类,“飞”守形象生动写出了群舟竞发的速度之快(1分)(也可以分析“衔”,“衔”是龙舟的龙形生发出来的字眼,铙有情趣)

②比喻(1分)“鼓击春雷”将鼓声比作春雷,贴切,具体的写出鼓声之大,犹如春雷轰鸣。(1分)

③夸张(1分)“欢声震地”写出岸上发出了一片震地的欢呼声,极言声之大,“惊退万人”表现健儿们争战夺标的英雄气概,简直使千万人为之惊骇退避,(1分)(任选一种修辞方法分析即可)

(2)此词采用白描手法,从视觉,听觉方面,绘声绘色的描写了竞渡夺标的场面。(2分)

红色的旗帜,浓绿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楼台,鼓声如雷,欢声震地。通过色彩和声音刻画的竞渡夺标热闹场面。(2分)

五、(1)“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将月亮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1分)两句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谧,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还写出了苍茫的青山,喧闹的滔滔江流,构成了一幅含情的淡彩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2分)(意思接近即可)

(2)诗题怀古,实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听到“猿啼”,看到“微阳”、“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然而,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2分)全诗以悲愁作结,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意思接近即可)

六、(7分)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作者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1)全诗表现了诗人因国家沦亡而漂泊无依、孤独凄苦(悲苦)的感情。(关键词“国家沦亡”1分,“漂泊无依”和“孤独凄苦”1分)

(2)①用拟人手法表现“孤”。独自泊舟严滩,身边没有亲友,唯有禽鸟作伴共赏明月,只能和芦叶同吟晚风,这就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②用衬托的手法表现“孤”。隔着水面星星点点的渔火,远远传来哀怨凄清的笛声,此情此景更衬托出诗人的孤苦。

③用比喻手法表现“孤”。诗人把自己比喻为天边的一只孤鸿,孑然一身,凄惶无依,形象描画出诗人漂泊生涯的孤寂。

(其他如情景交融、渲染铺陈等,只要所列艺术手法及分析能够表现“孤”的内涵即可。答对两点即可,每一点2分,其中点明手法1分,分析1分。整体表述恰当1分。)

七、(1)傍晚西风(2分)

(2)拟人表现手法。(1分)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2分)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2分)

八、(1)七言绝句(或七绝、绝句)(1分);送别诗(1分)

(2)①感情色彩(2分):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

②表现手法:(2分,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像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

九、(1)从侧面形象地描写了“乱后”食尽粮绝的惨象:空荡荡的四壁中老鼠饿得吱吱乱叫,饥饿的乌鸦在荒芜的田地中到处乱啄。(能答出萧条、荒凉、破败等景象即可得1分,对两句诗的内容稍加解释得2分)

(2)采用了叙事抒情的手法。叙述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正为衣食无着而发愁,催缴苛税的官吏却已接踵而至。客观的叙述中包含了诗人对官吏不顾人民死活的黑暗现实的无限愤慨之情。

(答出“叙事抒情”得2分,能对作者感情解说且全面得3分。)

十、⑴两者对猿声的写法有虚实的不同。王诗是写别后“忆”友时的景象:潇湘之上,猿啼声声入友梦境,令友梦中亦愁绪不解。虚写猿声,深化惆怅别情。刘诗实写送别分手时黄昏江两岸的猿声,渲染了离别时的悲凉氛围。(4分)

⑵王诗写送友人上船,风雨入舟,凉意逼人的秋风秋雨凄凉景象之中寓有悲凉别绪。刘诗以“青山万里”与“一孤舟”的景象,既写友人被贬的遥远与途中孤寂的情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同情和送别时恋恋不舍之深情。情景结合,别有韵味。

十一、(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心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夜来风叶已鸣廊”,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十二.(1)生活环境、形态、香气(答对任一点给1分)托物言志(象征/寄托)/对比(反衬)(2分)

(2)郑诗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华与利益,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1分);黄诗表达了作者对合理的“天道”的否定及渴望改变不合理现状的雄心。(1分)。

古典诗词鉴赏4

【教学目标】

1、体味古典诗词的情感主旨。2、探寻把握古典诗词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意象”的方法准确把握单一意象诗歌和复合意象诗词的变化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诗歌是传情达意的艺术,诗歌的情感主旨就是一首诗的灵魂,我们只有把握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才能称得上真正地读懂了一首诗。在高三复习备考中,我们常发现一个问题,老师教给大家的答题技巧经常用不上或用得不准确。究其原因,还是同学们没有读懂诗,无法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所以这堂课就跟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希望帮助大家在高三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古诗词复习的效率。

二、走近诗歌

1、看题目: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以下两首诗歌,看看诗人传递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并说说从哪里看出来的。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明确:第一首诗表现对农民的同情,从题目《悯农》中可以直接看出。“悯”字便是这接抒情的字眼。《思远人》、《最爱东山晴后雪》中的“思”、“爱”也是这种类型。

赏读第二首诗歌(先不展示题目),表达了什么感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明确:从“孤灯”“梦未成”大致可以揣测到是孤寂的情怀,可是并不确切地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孤寂,这时展示诗歌题目——《闺情》。很容易把握住是闺阁女子对远方男子的思念,这是闺怨诗的常见情感。透过诗歌题目,分析诗歌题材,也能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感情。《送蜀客》、《从军行》便是如此,从题目中可知它们是典型的送别诗和边塞诗,情感一般是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

小结:诗歌的题目是一首诗的浓缩,题目有时直接传递诗人的感情,或者是与某种典型的诗歌题材相联系,同学们在读诗时养成首先看题目的习惯,这对大家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非常有利。

2、看注释:接下来请同学们读读下面这首诗,思考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明确:诗中的“桥西”、“曲水”、“岸阁”、“浮萍”、“石湖”、““藕花”描绘出恬淡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作者闲适自得的情怀。

师:诗人的感情是否止于此呢?展示诗歌注释:[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明确:诗歌注释中的“归隐”是关键词,既介绍了作者姜夔的情况,又交代了写作背景,表达了对友人范成大的赞赏,更传递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生活态度。

小结:考试题中的注释,我们认为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的信息是出题人留给考生的“蛛丝马迹”,我们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在考场上,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

3、小结:通过看“题目”和“注释”这“两看”,我们对诗歌有了一个整体的解读,我们开始慢慢地走进诗歌,探索诗人内心的情感。然而我们到底只是站在诗歌的外部打量诗词,还未与诗歌亲密接触,要想真正地对诗歌一探究竟,我们必须“走进诗歌”,与诗人一起感知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言一情。

三、走进诗歌

1、抓抒情语

2、抓议论语:阅读以下两首诗歌,能否快速的抓住诗人的感情?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明确:“宦情羁思共凄凄”表达了作者宦游在外的漂泊羁旅之愁。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确:“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接表现了诗人对石灰高洁品质的颂赞。

小结:这两首诗都有直接抒情或议论的句子,抓住它们可以迅速地把握诗人的情感主旨。

3、抓意象: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有直接抒情或议论的句子,这时我们必须寻找其他的突破口。请问大家,诗人传情达意的载体是什么?(意象)什么是意象?(诗歌中带有诗人情感的景和物。)下面请同学们进行课本回顾,找出以下诗歌中的意象,说说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感情?

《登高》节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蜀相》节选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玉楼春》节选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明确:《登高》借“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萧萧落木”、“滚滚长江”表达诗人落寞凄苦的漂泊之愁。其中“猿”、“落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愁苦”。《蜀相》借“森森柏树”、“兀自长着的春草”、“徒劳叫着的黄鹂”表达诗人惆怅寂寥,无心赏玩美景的心情。《玉楼春》借“绿杨”、“开得热闹的红杏”表达诗人的喜春之情。

师:意象是承载诗人感情的载体,抓住它才能准确理解一首诗的情感主旨。那么抓意象时是否需要特别注意与之相关的某些因素,方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明确: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抓意象修辞词,如“急”、“高”等形容词;“飞”、“闹”等动词;“自”、“空”等副词。

四、学以致用

1、把握单一意象诗歌的情感

(1)把握意象象征义:说说自己熟知的象征类意象,并想想它们为何能与人的感情联系起来。

明确:“柳”象征离别思念,“柳”与“留”谐音。“杜鹃”、“猿”象征凄怨哀愁,因为它们的啼叫声悲切惹愁思。

师:请大家阅读下面这首《咏芭蕉》,看看诗人借芭蕉抒发了什么感情?(同时展示芭蕉新叶蜷缩的图片)这种感情又跟芭蕉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咏芭蕉(郑板桥)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明确:芭蕉象征相思的愁情。蜷缩着的芭蕉叶就像不够舒畅的心情,把满满的愁情包裹在叶子里面。诗中的“一叶才舒一叶生”形象地描述出诗人抽不尽的愁苦。

(2)揣摩意象修饰词,突破套板反应

师:是否所有的芭蕉都是寄寓相思愁苦的艺术形象呢?请大家赏析下面这首诗,看看诗人钱珝笔下的芭蕉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未展芭蕉(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注】“绿蜡”即绿色蜡烛

明确:诗人用比喻的方法将未展芭蕉比作“冷烛”、“绿蜡”、“芳心”、“书札”,通过“犹卷”、“怯”、“藏”等动词,描绘出一个娇羞怯弱、怀有心事的少女形象。较之郑板桥笔下的芭蕉,钱珝笔下的芭蕉少了一份悲凉,多了些许温馨。因此我们在理解典型意象时要关注与之相关的修饰词,防止在理解时发生套板反应。

小结:刚刚我们运用把握意象象征义和揣摩意象修饰词的方法探讨了《咏芭蕉》和《未展芭蕉》的情感主旨,虽同写“芭蕉”,但表达的情感主旨是不一样的,所以解读诗歌时不能有思维定式。同时请大家注意,这两首诗都只选取了芭蕉作为诗歌的中心意象,这种诗歌称为单一意象诗歌。但是诗歌是一种灵动的艺术,诗人在创作时并不限于选择一个意象承载自己的情感,很多时候会有多个意象的叠加,我们把这种诗歌叫做复合意象诗。那么对于复合意象诗歌又该怎样把握它们的情感主旨呢?

2、把握复合意象诗歌的情感

(1)把握复合意象的单一情感:齐读杜甫的《绝句》,说说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明确:这首《绝句》运用“迟日”、“丽江山”、“春风”、“香花草”、“泥融”、“飞燕”、“暖沙”、“鸳鸯”等意象,组合出一幅明丽悠远,格调柔和的春景图,其中的“迟”、“丽”、“香”、“飞”、“暖”等字眼传递出诗人内心满满的喜悦感,明显着上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而“鸳鸯”更是美好祥和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深深的喜爱之情。

小结:杜甫的《绝句》是一首由多个意象组成的复合意象诗歌,我们在把握它的情感时,综合运用了上面所总结出来的把握意象象征义和揣摩意象修辞词两个方法。可见,这种方法无论是对单一意象诗还是复合意象诗,都是实用的。

(2)把握复合意象诗歌的变化情感

师:《绝句》中的每一句诗表达的感情与诗歌的整体情感是一致的`,我们称之为单一情感。但是否每首复合意象诗歌的情感都是这样的呢?请大家分析以下这首诗歌。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明确: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情景不同,显示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前两句中的“苍苍霜草”、“切切虫吟”及村南村北“行人绝迹”的画面充溢着萧瑟凄凉。第三句中写作者独自出门,视野转移至宽阔的野田,这便是一个过渡句。这时作者见到了“明亮的月光”和“白如雪的荞麦花”,这时的色调逐渐变得清新恬淡。意象的这种对比转变传达出作者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

小结:复合意象诗歌因意象的多样而使得解读诗人的情感变得复杂,我们在分析这样的诗歌时一定要全面抓住诗中的所有意象,综合考虑,理清其中的情感脉络,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五、综合训练

师:请同学们综合运用上面学到的方法解读20xx年湖南省高考题《钓船归》,探究本词的情感。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生交流讨论,教师点评。

2、师引导:①抓题目:《钓船归》一题描绘出一幅垂钓归来,乐享田园生活的自然图景。“归”字暗示了作者归隐田园的夙愿。

②抓抒情议论语:“好染衣”中的“好”便直接道出作者对这一派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南来北去徒自老,故人稀。”展现作者南来北去,奔走于名利场的情景,但这样的奔走只换来华发渐生、白白老去以及故友的日渐凋零。作者不由得产生凄苦落寞的情感,其中的“徒”字便直接点明了作者的这种态度。

③抓意象:“柴扉”、“白鸥”、“鳜鱼”、“钓船”等意象营造出田园生活的闲适与雅致。

3、师生质疑答疑

①师:词中有归隐田园和落寞伤感两种情感,哪一个才是主导情感?

明确:归隐田园,享受自然是主导情感。原因有二:一是题目,题目是对全词的概括与梳理,“归”明确表达了作者乐于归去田园的情怀。二是看诗歌内部的情感脉络。本词内部情感有起伏变化,上阕描绘出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下阕前两句的“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既为世人纷忙感慨,也为年迈无为、故友寥落伤感。这一顿挫是诗人一生沧桑的感喟。经过这一转折,词的落脚点定在了“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由此词的主旨凸显出来了:归隐田园,享受自然。所以这样的贺铸让我们钦佩,因为他不是没有落寞与愁苦,而是在面对落寞与愁苦时能抓住自然生活的真谛,那便是毫无修饰的自然生命状态。

小结:当面对有多种情感的复合意象诗歌时,一定要多方面关注诗词的内外部各种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同时理清诗歌内部的层次,着眼全篇,方能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

②“两忘机”是什么意思?

明确:“机”是机巧之心,“忘机”便是抛却世俗间的机巧功利之心。如何得出这个词义?要用整体去推断局部。整首诗的情感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结合题目《钓船归》,可知从官场归去田园,由此便知“忘机”是摆脱世俗之事的缠绕。

小结:把握古诗词的情感既需要将局部信息综合起来推断整体的情感,也需要用整体情感去推断某些局部的意义。两相综合,使诗词情感把握全面准确。

六、总结

这堂课教给大家一把解读古诗词的钥匙,即“两看”——看题目、看注释,“三抓”——抓抒情语、抓议论语、抓意象,用这把钥匙我们打开了20xx湖南高考卷的《钓船归》的大门,从大家反馈的情况来看,高考题似乎也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困难,只要大家多用这把钥匙去探索,古诗词的整体解读不再望而生畏。当然,我们这堂课都只是让大家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对诗词的情感进行把握,在考试中,我们还必须把刚刚所讲的内容转换成文字,实现由“意会”到“言传”,这个问题我们就留在下节课再讲。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高三古诗词复习的第一堂课,基于学生读诗难的学情,我把这堂课定位在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上,实际上就是告诉同学们如何快速准确地读懂一首诗或词。所以,这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便是教给学生一把解读诗歌的钥匙,带着他们用这把钥匙去打开古诗词鉴赏的大门,这是我的教学出发点。

那么,面对一首诗词,我们究竟该怎样去解读呢?我觉得首先应充分利用诗词中的显性信息,帮助自己找到解读诗词的方向标,由此就形成了“两看”中的“看题目”和“看注释”以及“三抓”中的“抓抒情语”、“抓议论语”。对于“两看”,学生在解题时常常视而不见,只知一头扎进诗歌内容中,其实,很多时候题目和注释都给考生提供了解题的方向,因此,关注它们会让学生解题事半功倍。基于此,我把“两看”放在了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而“抓抒情语”和“抓议论语”是走进诗歌的第一步,它们明显揭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因此这个环节可以点到即止。其次,应充分挖掘诗词内部的隐性信息,即作者情感载体——意象,透过意象理解情感主旨,这是整堂课的教学重点。古典诗词的意象是非常丰富的,运用在诗歌中情况就更复杂了,所以在教学时必须先给学生分类,让他们对意象运用的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因此,我就从意象数量的选择上将诗词分为单一意象诗词和复合意象诗词。分好类之后,重点就是要教学生如何准确透过意象把握诗词情感,这是方法的问题。为归结方法,我设置了“课本回顾”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积累的知识,实现由已知向未知的转化,进而得出解读意象的两个方法:把握意象象征意义和揣摩意象修饰词。有了这两个方法开始分别对单一意象诗词和复合意象诗词进行实践操作。

单一意象主要出现在咏物诗中,选择的《咏芭蕉》和《未展芭蕉》均是此类。咏物诗常用象征意义的意象,《咏芭蕉》便是如此。但是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为防止学生在理解时发生套板反应,我给他们展示了《未展芭蕉》,并运用揣摩意象修饰词的方法,告诉他们要如何全面的把握诗人情感主旨。复合意象诗词的主旨把握方法跟单一意象诗歌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诗词内部因意象的多变而折射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因此理清内部情感脉络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定会以偏概全。

有了以上的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两看”、“三抓”的方法,接下来就是让他们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综合训练,我选择的是20xx年的湖南省高考题,目的是让同学们感觉这样的方法确实有效,增强高三复习备考的信心,同时回扣前面所讲的方法,把解题技巧运用得更熟练,以此得到更大面积的信息反馈,使课堂结构完整统一。

以上是这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在教学策略上,因为考虑到内容偏多及课堂的后续效果,我把课堂中的用到的诗歌提前十分钟发给学生,尽量避免“蜻蜓点水”,以便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诗歌内容有较深刻的解读,尽最大的能力做到“一课一得”,在“慢”的艺术中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古典诗词鉴赏5

四、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术语及运用举例

名称

说 明

作 用

例 句

赏 析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使意境具体深邃,使形象生动丰满,为下文作铺垫。

“楼船夜雨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表达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为下文写壮志难酬作铺垫。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月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画龙点睛,表明观点,突出主旨。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渲染气氛,增强力量。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借景抒情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委婉含蓄,引发思考,回味无穷。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和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借滚滚的江水抒发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虚实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用事作典,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金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出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渲染气氛,突出题旨。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二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首尾圆润,文生绚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衬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烘云托月,突出形象,渲染意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增大容量,开阔意境,巧妙立意,平中见奇。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委婉含蓄,饶有韵味。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

两者相互映衬,渲染气氛,情趣盎然。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用鱼跳的“动”更衬托景物的“静”。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多澜,情趣动人。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开头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写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的是侧面描写。

突出描写对象,烘托环境气氛,丰富意境形象。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急行军,另一方面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直抒胸臆

即景抒情,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直截了当,酣畅淋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富有真实感。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淋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排比,创设了典型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有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语言简练含蓄。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诗人的伤感情怀。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引人深思。

叠字

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点染氛围,渲染环境,烘托情感。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寒山《杳杳寒山道》)

叠字从不同角度共同完成了寒冷氛围的营造工作。

古典诗词鉴赏6

从20xx年起高考语文卷把古诗阅读鉴赏放到第Ⅱ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试说明》对此明确提出了两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综观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注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宇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xx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古典诗词鉴赏7

虚实理论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在我国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这一理论却被广泛运用。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一、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的关系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这都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这种现象,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通过想像来补充。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多是如此。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二、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

诗人在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当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之美时,常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引发读者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如《陌上桑》,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这两种虚实手法与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手法是相通的,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虚和实的关系还有特殊的表现形式。

三、 实与情景的关系

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是虚。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历尽坎坷而最终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诗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言志,是虚。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

四、虚实与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诗人用这种方法对具体景物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比喻,把多而不绝的 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形象地表达出来。又如贺铸的《青玉案》: 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柳,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用带有夸张色彩的比喻,变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伤和愁苦。一川烟柳、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从虚实的角度看,是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以上四种类型虚实结合的现象实际上与借景抒情、烘托、比喻、空白等艺术手法相通,因而均不在诗歌鉴赏所探讨的范围之内,诗歌鉴赏所探讨的主要是以下的几种情况。

五、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作者把已逝之景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表达感情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白的《越中览古》、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都是通过今昔的对比,表达对历史与现实思考。

六、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这类诗常见的还有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等。

七、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常见的运用对写法的诗词还有高适的《除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欧阳修的《踏莎行》。这样虚实结合,沟通了双方的情感,所以,有思念有愁苦有断肠之痛,,也有温馨和慰藉。

八、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

通过写梦境、仙境来抒发感情、表达理想的诗词,最有名的当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用瑰丽的诗句写出了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憎恶。又如李清照的《渔家傲》: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塑造了一位关心民瘼的温和的天帝形象,反衬了畏惧强敌,一路逃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宋高宗以及昏庸无能朝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虽才华出众,但她却无力挽大厦于既倒。她希望到仙境去过幸福美好的生活,从而反衬了现实世界的苦难和无望。此外,常见的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梦境来写对亡妻思念,虚实结合,可见思念之深之切之苦。再如汉乐府诗《上邪》设想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景象,而这些景象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为与君绝的条件,更突出了誓死不与君绝的坚定信念,这种誓愿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不变心。这类诗中,最奇的要数刘过的《沁园春》(斗酒彘肩)词人把与杭州颇有渊源的几位大诗人白居易、苏东坡、林逋(此时白居易过世已350余年,东坡、君复也均已作古)请到词中,饮酒赋诗,化用他们描写杭州西湖的名句入词。想象奇特,掇拾珠玉,浑然天成,千古奇文。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还可以从诗词的形式、诗词的声律等角度进行解读。但由于本文只是着眼于如何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进行鉴赏,故不一一赘述。

古典诗词鉴赏8

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鬂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一种美酒。 ②挼:搓揉。

两首词都写到了”醉”,所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1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虞美人

(台湾)琦君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琦君】(1918—20xx),台湾女作家。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有《泪珠与珍珠》一文入选高中教材。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4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1分),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1分);寄寓人事沧桑(1分)、自然永恒以及对六朝兴废的感慨(1分)。(4分)

(2)比喻手法。(1分)。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1分),忧自己不得重用(1分)。(3分)(本题考查“评价的思想内容和作者以观点态度”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1)(4分)离别之前,女子郁闷难过,整天无心描眉梳妆,见到丈夫打点行装, 她更是无精打采,愁上心头。表现了女子对爱人强烈的不舍之情。然而,女子在饯行时唯恐丈夫伤心,却是竭力控制情绪,强忍泪水,又表现了女子细心和对丈夫的关心。(答出不舍之情2分,答出细心、关心2分)

(2)(4分)最后两句构思奇特,作者运用了曲笔的手法,故作旷达。曲折含蓄地道出了女主人公深挚哀婉的痛苦别情和不舍的依恋之情,分别是撕心裂肺的痛苦,而爱人又不能不走,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许好受些,。这两句,把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写得感人肺腑。(答出表达特点的得2分,答出“曲折含蓄”即可,未必要答出“曲笔”;具体分析2分)。(考查考生“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第(1)题侧重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第(2)题侧重表达手法的分析鉴赏。)

3、(1)率真直接,热烈泼辣;清丽优雅,婉媚含蓄;(2)前一首民歌运用了浪漫想像(或夸张);用典、寓情于景;想像愈奇就愈见其心至纯,其情至深,其志至坚,其爱至贞。后一首,综合运用比喻、对偶、拟人和典故,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使情感显得含蓄、深沉而纯一,给人以永长的回味。

4、(1)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3分,每个特点1分,答出3个特点即可得3分。)

(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前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

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4分。答出“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1分,分析恰当1分;答出“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分析恰当1分。)

5、(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惆怅。[2分。“春光已逝”或“时光流逝”1分;“惋惜”或“惆怅”或“感叹”1分。](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2分)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2分)②写景动静结合。(1分)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2分)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2分)③以动衬静的写法。(1分)“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2分)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2分)④远景与近景交错。(1分)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1分)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1分)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2分)[5分。答案符合其中一种,即可得5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①答: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 “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等体现了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1分);而“猎骑、大将旗”等凸现了边塞将士特有的生活(1分)。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1分)

②答:词的下阕甚至全词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抒情的句子,但通读全词,从“登台怅望”一语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主人公登台远眺而生思归之愁;(1分)下阕“飞蓬”句,“飞蓬”原指断根干枯后随风飞转的蓬草,这里就暗喻了行踪漂泊的戍边将士;“鸟路”原指险仄山径,也可比喻归家之路;而一“迷”字,则说明了戍边将士归家之路的遥遥无期(1分);而“白雁哀鸣”既是写景,也烘托了将士们归家无期的内心痛苦。(1分)

7、⑴全诗抓住一个“翠”字来写。前两句写江岸之山。夹岸青山参差披拂,青翠欲滴。首句比喻传神:近山风吹拂动之姿恰与春云的变幻相似,远山雾气阻隔浓淡深浅相间,浅淡似轻烟几痕,有无限媚态。后两句写翡翠似的江水。江水因夹岸青山的倒映而绿,在夕阳的余晖下,粼粼的翠光跃上了船舷,一直向人的衣襟扑来。这样山水景色,实在是美极!(3分。须结合诗句分析,评析山水翠绿和情趣。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⑵纪诗有画面的色彩感和动态感。夕阳的余晖,碧如翡翠、莹澈似镜的江水,船在玉镜中行,碎玉敲打着船舷,波光荡漾,绿影四射,翠光随船扑上人来。想象丰富,立意新巧。王诗写苍绿色的青苔,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景色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宁静又有生命动感的意境。(5分。可任选一句,赏析绘景抒情的特点。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8、(1)一个身游宦海、倦于仕途,转而心系田园、难舍书琴且满心苦楚难言的封建老吏的形象。(2)作者用大实话说出自己难以摆脱名缰利索的痛苦,更向世人发出告戒: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为功名所困。

9、(1)岑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所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2分)

李诗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失望心情。(2分)

(2)两诗的抒情方式都是含蓄委婉的(答“间接抒情”也对)。(2分)岑诗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极不和谐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李诗即景生情,作者通过登楼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2分)

10、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迁恨明月,说明月故意与人作对,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11、不相同。因为:前“醉”:梅花的娇美姿色使人乐赏,雪缀琼枝、月照梅花的清新意境使人迷恋,劝人饮醉,表达的是依恋梅花、欣喜春信的陶醉喜悦的感情;后“醉”:年年都醉,却是伤心泪,是感伤自己天涯海角漂泊不定,感伤世事动荡变化、岁月流逝,而人已衰老。

12、(1)流水 白云

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13、⑴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4分,各2分)

⑵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4分,各2分)

14、(1)借助“锦书”“飞鸿”等意象描写了一幅游子思乡图:两岸渺渺相隔,音信难递,词人柔肠寸断,泪水难受,不敢登上高楼远眺家乡。(2分)表达了词人思乡之情。(2分)

虚实相生。(1分)上片实写词人愁肠百结,归泪难收之痛;下片借用梦境渲染思乡之苦。(2分) (回答“借景抒情”亦可。)

古典诗词鉴赏9

1、点绛唇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释】:

①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

②王孙:贵人之子孙。也是草名。

③萋萋:草盛貌。

【赏析】:

林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草的杰作。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语言美,意境更美。为历代读者称诵。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过片直写离情。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太阳西下。“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话外音】:

金谷园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

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集评】:

石崇《金谷诗序》里说,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他曾金谷涧为其饯行。所以后来南朝江淹的《别赋》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说,成了典故。“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人既去,园无主,草木无情,依旧年复一年逢春而生。

薛砺若《宋词通论》:林逋的《点绛唇》为词中咏草的杰作,词境极冷绝凄楚,与欧阳修的《少年游》,梅尧臣的《苏幕遮》,都为咏春草的绝唱。

2、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首联写与故人相聚的时间、地点;颔联写在乱世中相聚实属出其不意;颈联写秋夜的凄凉景色,暗寓他乡生活的辛酸况味;尾联写长夜叙谈,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人相聚的珍惜和朋友间深厚的友谊。全诗叙事写景,情景交融,含蓄婉转,真切感人。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秋夜里,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城池沉浸在夜色重重的包围之中。诗的开头两句,一写时间: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一写地点: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静的深夜里了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我们不期而遇,一起在江南相聚,却令大家怀疑,是相逢在梦里。虽身在长安,还能与江南故人偶集客舍,倒反而使人怀疑起来,这莫不是在梦中相会吧。“还作”、“翻疑”,感情真挚,笔底传神。为什么会有这样动人的感情呢?因为自己离家在外,心境也是极为凄苦的。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秋风飒飒,惊飞了树枝梢头栖宿的乌鹊,玉露冷冷,秋草里寒虫唧唧地啼泣着。第三联所写的“惊暗鹊”、“泣寒虫”,固切时序写秋景,实寓有怀乡的悲凉况味。“惊”、“泣”二字,含意深刻,写尽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饮酒,酒醉方能解千愁,大家相互挽留着不肯散去,心里只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又要分手。末联里,作者直抒胸臆“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竟夕长谈,犹不忍分离,这既表现了对故人的深情厚谊,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韵调清美,悠然不尽。夜深将晓,显示出异地故人相会的喜悦及友人们的真挚感情,衬托出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愁苦。他乡遇故人,是人生之一大极乐,正因为当中浸透着多少的异乡孤寂啊!作者: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参湖南、江西幕府,曾任秘书省正字、东阳令、抚州刺史、容州刺史等职。大历、贞元间重要诗人。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内容宽泛,构思新颖,清新典雅。《新唐书》本传有“耕饷岁广,狱无系囚”之称。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

3、宫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解释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理,多少年轻女子被掠(美名其曰"选")进皇宫,终身禁锢于宫墙之内,青春活活葬送.这是古代女子的悲剧.古典诗歌中描写宫廷生活的"宫词",常取此为题材,为不幸的宫女倾诉苦衷.武衍这首宫词,以深惋之笔,借景托情,描写宫女被禁锢的悲哀和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怨恨之情.诗从描写宫苑春色起笔.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季节,可是宫苑里却"春色沉沉",一片沉寂;只有那雪白的梨花飘舞于阑干阶砌,更显宫禁之凄凉.建章,汉宫名,后泛指宫苑."春色",是妙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美,也是喻宫女的青春."锁",则是诗眼.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由这"锁"字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出宫墙",这是宫女的愿望,因此那落花"飞舞出宫墙"的眼前之景,特别触动她们的心,她们恨不得立即变成落花,飞舞而出.落花在这里不仅起了引情作用,也起了对比衬托作用:落花飞出,无从禁止,而自己身锁重门,插翅也难飞,人不如花."唯有"一句,更暗示宫禁森严,无处不戒备."禁"字与上句的"锁"字相呼应,更烘托出宫女的不自由.此诗构思精巧,写宫女之怨,但并未点出宫女,也没有着一"怨"字,只勾勒出特定的情态和气氛,引起读者必然的联想,使读者"由其所写之景物而观其未写的景物,据其所道之情事而默识未道之情事",有心领神会之妙.此外诗人以比和赋相结合.以春色喻佳人之年华,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这是"比"的手法.后两句用"唯有"、"尽教"等字眼直抒胸臆,又是"赋"的手法.诗意既婉曲又显豁,很有唐人风味. 4、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闲。

③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④蹇驴:跛脚的驴。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赏析】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注释】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知何似:知道象什么。蹇:跛,蹩脚。

【简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全诗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析赏〕有一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池渑,路上马死了,两人骑着蹇驴到渑池一僧寺寄宿,并在寺壁上题诗。后来子由写了一首《渑池怀旧》的诗。东坡旧地重游,当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却已死,寺里替老僧盖了一座新塔,当年东坡兄弟题诗的庙壁也坏啦!再也见不到旧日的题诗啦,东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诗,感慨人生在世如飞鸿。对我有帮助

5、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①竹坞:绿竹丛生的凹地。水槛:近水的亭台。②迢递:遥远。重城:一座又一座城。③秋阴:秋天的阴云。

[简析]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李商隐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写下了这首富于情韵的小诗。诗题中的崔雍、崔衮是诗人的知遇者崔戎的两个儿子。这首诗就是诗人与崔雍、崔衮告别后旅途中寄怀之作。

首句写骆氏亭:翠绿的修竹环抱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临着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浓度。

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句一方面是为末句作铺垫(由于“秋阴不散”故有“雨”;由于“霜飞晚”故“留得残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又何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古典诗词鉴赏10

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

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形象:身份+性格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如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层含义)

三、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四、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简析〕“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古典诗词鉴赏11

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虚实理论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仔细分析,文学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中的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

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这是虚。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言志,是虚。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

二、古典诗词中的虚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的关系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的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这都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更是如此。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三、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

诗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有时正面描写景物的特征即可以传神,但当有的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例如古人写女人美貌,常说羞花闭月、沉鱼落雁。虽然没有对其美貌作正面的描写,但却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感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再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用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实)来烘托自己与金陵朋友的深情厚谊(虚),在以上这些诗句中,虚实是从景物隐显的角度而言的,显者为实,隐者为虚。而烘托则是从景物主次、表意目的的角度而言的。再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这首诗通过景物来衬托感情的特点十分突出。“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秋日傍晚,茫茫的天际挂着无边的雨幕,远山传来的寺庙悠扬钟声,这种萧瑟苍凉黯淡的晚景烘托出诗人思念亲友的孤寂、凄怆之情。“独鸟下东南”则更反衬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哀愁。以上虚实结合的三种类型在诗词中的作用与虚实手法在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作用是相同的。即在古典诗词中这三种虚与实的关系与绘画、戏曲艺术形式中的虚与实的关系是相通的。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虚和实的关系在其中还常常有特殊的体现。

古典诗词鉴赏12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简析】

“佳人”并非写实,只是一种寄托,可能是诗人自己的身影。虽时世艰难,多遭不幸,仍不愿入染浊流。

【注解】

1、合昏:即夜合花。

2、修竹:长竹,与诗中“翠袖”相映。

【韵译】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

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

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

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

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

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

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

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

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

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

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

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

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评析】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作者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赏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寒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赏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赏析:

这是杜甫听说李折流放到夜郎后积思成梦的诗篇。杜甫诗中有

十余首为表现李杜深交之作:“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是彼此

觉深情厚谊的写照;“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是对李白真才实

学的咏赞;“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是对李坎坷一生的不平呐喊。

第一首,着重写对李白安危的无比关切与深深的怀念。

第二首,哀叹李白坎坷一生的不幸,极为深沉地体现诗人诚挚炽热的友情。

《新婚别》

嫁妇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进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赏析:

这是一首悲壮的诗章。婚礼刚刚完毕,新婚夫妇尚未拜见姑嫜,新郎

却立即要奔赴战场出征打仗。诗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她对爱情、对丈夫忠贞不渝,惟愿“与君永相望”;可是为了百姓的安康,

对丈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奋勇上战场。

——《古柏行》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上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千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曾经宿鸾凤。

志士仁人莫怨叹,古来材大难为用。

赏析:

诗圣一生极为推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本诗

借赞美苍劲高大的古柏来表现自己对“名重宇宙”的武乡侯的无限

敬仰,感怀他与刘备亲密无间的君臣关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忧

伤。李太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其豪放,杜子美的“古来材大

难为用”又是何等苍凉!蜀江之水长流不尽,丞相之树郁郁苍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挂者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两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这是一首显示伟大诗人开阔胸襟的名篇。大风破屋,

大雨淋漓,诗人长夜无眠,感慨万千,推己及人,浮想

联翩,于是奋笔疾书,充分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千百年来

震撼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弦。

历代诗人为杜甫的博大胸怀钦佩不已。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代宗应宝二年(763),安史之乱平定了,杜甫回到成都草堂。

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一

挥而就。这幅“春景图“,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映衬成趣,明丽

开阔;人与物俱适,动与静结合;一派生机,千里春色,不仅描绘

了祖国山川之多娇,又表现了诗人心情之怡悦。

——《旅夜书怀》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赏析:

杜甫54岁时携带全家离开成都,在乘舟东下途中

与了这首诗。诗人意指自己的一生在于福国利民,并不在

于文章闻名,而被朝廷贬官是由于直言进柬,并非因老病。

诗人以如橼巨笔描绘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

伟景象,同时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忧愤与旁徨。犹如苍

茫大地一只鸥鸟,来去匆匆,飘忽不定。

——《清明》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

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本诗写一个离乡在外的“行人”,在春雨绵绵的清明时

节欲借酒浇愁的心情。诗中的行人、酒家、牧童、杏

花村,山道湾湾、春雨飘洒,构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

“清明烟雨画”。

——《望岳》

岱宗①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②。

造化钟神秀③,阴阳割④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⑤绝顶,一览众山小⑥。

注释

岱宗:即泰山。因泰山居五岳之尊,故曰“宗”。

齐鲁:古代有齐鲁两国,齐在泰山这北,鲁在泰山之南。

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钟:汇集,专注。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咸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首联意谓:江山虽饶有兴趣依旧如故,可是国家已被肆意骚扰;春日本当繁花如锦,岂奈京城一片野草。

颔联意谓:有感于时局动荡,看见花开而泪沾巾;苦恨于离乡背井,听到鸟语也惊心。

颈联意谓;接连三个月,兵乱总不断,未知亲人安危否,家书最值钱。烽火,指战祸

尾联意谓:白发愈搔愈希,簪子简直插不上。不明言愁,而怎奈一“愁”字了得!白关,指白发。簪,指古代成年男子须束发,故也用簪。

赏析:

这是诗人陷身于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因忧乱伤春而写下的千古名篇。面对纷飞的战火,破碎的河山,诗人不禁忧心如焚,感慨万端,诗中以明媚的春色、美好的事物来反衬,更为深刻地表达强烈的情感,令人闻之不胜悲,诵之愁无限。